「台 灣電影已死?」李安說,他在中國大陸、香港常聽這句話,雖然一聽火氣就上來,卻也想不出任何反駁的例子。他說,台灣有最好的藝術電影,可是,電影追求的是 「娛樂」,而娛樂效果是從「說故事、敘述」而來,這便凸顯「編劇」的重要性。身為導演,李安卻說台灣不缺導演,而是缺「編劇」,即使是荷理活,最好的編劇 也不超過五個。「片型的認識和突破是台灣最大的問題。」
編劇攸關電影能否說出一個好故事,發展出完整的線性結構,李安試著用大眾能了解的語言解釋,他說:「電影不是人生,不可能什麼都有,它只有兩個鐘頭。」電影要能吸引人是最重要。
李安說,他看台灣年輕人的電影創作,多是「吶喊」、「消沉」的,如果電影無法線性發展,只有一個點不斷擴大,就只能原地踏步。他期望台灣能為下一代營造成熟的電影環境,這要從教育、政策,以及他們這一代的電影人著手。
除了編劇,李安還談到另一個台灣電影缺乏的人才──製片。李安說,台灣最需要的是有遠見的製片,他用「馬和騎士」來比喻導演和製片的關係。他說,導演是馬,他可以勇往前衝;製片是騎馬的人,他必須懂得駕馭馬,帶領他往正確方向奔馳。
從投資角度看台灣電影,李安指出台灣很多熱錢投入電影圈,台灣也不缺硬體、技術、管理,連行銷都是一流的。不過,台灣的品味、設計、研發就相對較差,因此,台灣可以從事精密的動畫代工,卻無法自己製作。
&
據中央社台北4日電,由台灣新聞局和文化總會舉辦的「用感性與理性看台灣電影」座談會,上午在晶華酒店舉行。多位資深和年輕導演參加並提問,「行政院長」蘇貞昌也是全程聆聽。
李安坦承,他最想拍的永遠是中國題材的電影,但中國題材要自己開發、動腦筋想,幾年都想不到一個;然而國外的題材卻是源源不斷,讓他有接不完的電影。
他強調,中國文化、台灣文化的體材仍是一片處女地,有待開發。而在華人社區中,台灣的創意最活潑自由,品味也最高,只是他不知這優勢還能維持多久?他強調,真正能賣的是祖宗的東西,這需要從教育等處著手。
今 天和李安座談的有台灣藝術大學教授李道明,李安透露26年前就與李道明在紐約討論如何振興「國片」。李安說,振興「國片」政策、辦法都有,重要的是如何團 結一致執行。尤其中國人習慣吵吵鬧鬧,但政策定了大家就要遵守;政策最好要由電影人制訂,不能由政府主導;但企業贊助需要政府的引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